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垃圾分类工作背后都有不少海归身影,从推广垃圾分类理念到研发物联网垃圾分类智能设备,他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成为一股助力垃圾分类的重要力量。近日,本报记者就专访了这样3位海归,聆听他们讲述自己“与垃圾结缘的故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如今很多城市都推行了垃圾分类,且成效显著,推进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也在进行,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推动城乡垃圾分类、减量,推动环卫工作提质增效,许多海归从业者仍在脚踏实地地探索着,在实践中不断前行。
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五区没多久,“绿馨小屋”便映入眼帘。对于这里的许多居民而言,“绿馨小屋”这个一站式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房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不仅实现了精细化垃圾分类回收,社区居民还可以凭借垃圾分类积分卡建立积分档案,凭借积分进行卫生纸、洗手液等生活日用品的兑换,还能够享受到家政保洁、理发等社区服务。
一个“绿馨小屋”,凝聚着留美海归李震创业十余年的努力。2004年,李震接触到了政府助残就业项目,他负责带领一支年轻团队,同残疾人一起回收废品。那时,垃圾堆得像小山一般,残疾人需要顶着脏臭从垃圾中捡拾可回收废品的一幕让李震心里着实不是滋味。
“如何能让垃圾在转运前就已经完成精细化分类?”这成了李震的创业起点。在看到垃圾分类背后更广阔的环保领域空间后,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探索。
李震的个项目是从北京写字楼垃圾间开始做垃圾分拣,后来,从写字楼走到居民楼,李震团队将一个个垃圾分类的小房子搬进了社区,这种形式也成了之后“绿馨小屋”的雏形。
创办中环创新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后,2012年,李震团队入驻劲松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在劲松街道办事处及朝阳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支持配合下,开始研发并试点“一站式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在劲松街道的社区内全面推广。
在最初的“绿馨小屋”,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放着不少可供循环借阅的书籍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