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山东省高密市豪迈小学师生来到麦田“写作业”,他们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零距离观察小麦,学习“小满”节气的农耕常识。光明图片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后简称《通知》),提出十条作业管理新规,为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指明了方向。
当前的中小学作业的问题主要在哪?中小学作业如何布置才更科学?如何通过作业管理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围绕《通知》和作业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记者邀请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月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王殿军,山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卓玉一同探讨中小学作业“减负”“增效”的可行之道。
记者:当前,一些学校存在作业数量过多、作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导致学生完成作业时间过长、负担过重。产生这些作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张卓玉:作业问题源于落后的教育观念。当把知识的习得与技能的掌握看成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把课堂教师讲授与课下巩固训练看成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时,自然导致了作业性质与功能的异化,以及由此引发的量大质低等各种问题。人们普遍认为,作业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以巩固练习和应试训练为主要手段。然而,各种形式的巩固与训练往往重量不重质,错误地追求多做多练、熟中生巧。这种定位必然导致作业数量过大、质量过低的题海怪圈。量大质低的作业让学生倦怠、教师无奈,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核心素养目标的高度看,作业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将作业等同于巩固练习、应试训练,完全是对作业功能的矮化、窄化和异化。
王月芬:假如说教学更多体现了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那么作业更多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诊断评估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技能的评价过程。作业折射了学校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是学校教育的名片。作业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压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责任感、自律性、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时间管理能力、学业成绩等方面。作业是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