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照片档案馆,就打开了一部“国家相册”。 从2016年9月开播至今,“国家相册”中绝大多数照片,都来自这个被称作“历史影像秘境”的地方,却鲜有人到过这里。 第100期,我们带大家走进中国照片档案馆,在尘封的相册中,感受最鲜活的历史现场。
走进中国照片档案馆,就打开了一部国家相册。这里收藏了1892年以来的珍贵历史影像,是中国馆藏量最大的国家照片档案馆。作为精心打造的微纪录片形态可视化全媒体产品,《国家相册》首次带着镜头走近这些老照片,把影像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打开那些被浓缩的人生、被折叠的时代,细述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故事。
广东开平人。1936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后任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赴八路军115师采访平型关大捷。1937年参加八路军。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新闻摄影科科长、《晋察冀画报》社主任、《华北画报》社主任等职。留下大量二战时期经典照片。
石少华(1918—1998),广东番禺人。 1939年后历任冀中军区宣传部摄影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建国后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摄影部主任、新华出版社社长、副社长,曾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其代表作有《毛主席和小八路》、《白洋淀上的雁翎队》等。
广东省香山县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摄影大师之一。1940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摄影师。1944年为拍摄了第一张标准像。建国后,历任新闻总署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摄影部研究员。代表作有《无家可归》、《齐白石》、《红绸舞》。
祖籍福建。1936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当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抗战后转战东北,任职《东北画报》记者。建国后进入新闻摄影局。1952年摄影部成立,历任摄影室主任、摄影部副主任等职。主要作品《开国大典》、《当》。
河北安平县人。参加了平汉、保南、解放平津、太原和大西北等重大战役的摄影报道。1951年赴朝鲜战场进行摄影报道。1955年转业进入,历任摄影部记者,内蒙、河北、北京分社摄影组长。其代表作有《妇女担架队》、《周总理视察邢台地震灾区》等。
河北乐亭人。1943年参加革命,任《东北画报》摄影记者。1949年调新闻摄影局任摄影记者,1952年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