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他侄女新学期想从乡镇转学去县城就读。按理说,学生跨区域流动,实乃人之常情。但是,学生就读学校的校长听闻消息后,驻守学生家里,许诺免除学生及其弟弟的学杂费、配备最好师资进行重点培养,苦口婆心地挽留甚至哀求,两天两夜不走。都是乡里乡亲的,学生家长最后只得放弃孩子转学的念头。
后面我进一步了解到,该生成绩优异,日后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是大概率事件,户籍地学校当然想“肥水不流外人田”。校方此番举动之目的非常明白:上级主管部门对各级学校的资源投入与重视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数量与质量,学生数量越多,拿到的办学经费越多;培养的优质学生越多,相关绩效与奖金越高。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优质教师与学生纷纷进城,司空见惯。广大地处偏远和基础薄弱的乡村学校该怎么办?我以为,这不应该“听天由命”“听之任之”。
教育在乡村发展进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应该被充分认知。这里指的是乡村的“在地性”教育,即乡村学校培养乡村的孩子,促其成才成梁。乡村教育事关乡村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是乡村未来发展之所系,其意义举足轻重。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后续政策和资源的倾斜与落地才能兑现,“乡村振兴,教育先行”才能落到实处。
通过发挥乡村学校的特色,能让其成为学校与社区的综合性平台。相比城镇学校,乡村学校有一些独特性,如部分教师自小就在农村出身和长大,对农村有相对深刻的认知与强烈的归属感;乡村学生在劳动历练、孝敬老人、报恩感恩等知识与品德培养方面更具优势;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有着更紧密的天然联系,学校在服务乡村方面能发挥更大作用。
具体而言,乡村学校也是社区学校,可以成为为村民所用的公共空间。比如,面向村民开展种植技能培训、传授防骗技术、组织文体活动,乡村学校都可以参与其中。换言之,乡村学校的功能不止于向在校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还能有效链接学校与乡村社区、夯实村民及乡村自主发展能力、提高村民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
乡村学校的劣势并不是必然的。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实现对乡村学校投入的倍增计划,在教师待遇、进修培训、职级晋升、住房等方面给予更多实质性支持,让乡村学校留得住教师,吸引更多人加入乡村教育行列;让乡村学校留得住学生,学生在乡村也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