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在国家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媒体就目前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偏高的情况向有关部门发问。对此,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司长哈增友表示:近年来,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一直偏高,其中既有总量因素制约,又有结构性因素影响;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相关问题,从促进高质量就业、鼓励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提升青年群体知识技能储备三方面发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
尽管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特别是各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8月份以来,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连续2个月明显回落,但青年就业压力依然备受关注。近年来,受人口结构影响,每年新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呈增多趋势,2021年,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了909万人的历史高点。而在供需天平的另一端,受疫情、经营状况等因素影响,一些用人单位并未呈现出更加积极的招聘姿态,部分中小企业反而减招、慎招。总量因素的制约,导致“就业难”,加剧了青年群体的焦虑与“内卷”。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之间人才供需失衡,人岗不适等结构性因素,也给一部分求职者造成额外阻碍。
青年就业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就业形势与国民经济的基本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只有整个经济体系协同运作,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青年就业。要缓解相对紧张的青年就业形势,增加就业机会是关键中的关键。青年调查失业率偏高,与“人多岗少”关系密切,尚不能给求职者提供足够的择业空间。要化解这一问题,既要在我国经济从疫情影响中逐步恢复的过程中“治本”,也要集中发力,尽可能多地帮助青年求职者渡过一时难关。
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拓宽青年群体的就业空间,考验的是有关部门的施政智慧。今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都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关部门还应用好行政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在法定权限之内发挥作用,为年轻人提供定向的就业支持。
一方面,“看得见的手”可以直接作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用人单位,要求这类单位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扩大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可通过奖励、扶持等方式,鼓励成长性较强、有潜力的行业多招录年轻。